哈納,又稱“圍壁”,是蒙古包特有的一種木構件。如果說木架的大小決定了蒙古包的規模的話,那么其中起主導作用的就是哈納。前面提到的四哈納、六哈納的蒙古包,指的就是一座蒙古包由四扇或六扇哈納圍成。哈納的數量增加了,插在上面的烏尼數量就會隨之增加,陶腦的直徑也相應增大。這樣蒙古包的周長、面積、高度等就都加大了。反之亦然。在過去,尋常百姓一般住四、五哈納的蒙古包,富裕人家可以用到六至八哈納,只有王爺和喇嘛才能住十二哈納的蒙古包。
在哈納產生以前,牧民居住的窩棚低矮簡陋。那時建筑的四 壁是傾斜的,室內空間十分局促,人在里面必須彎腰駝背才能活動得開。慢慢的,人們在原有窩棚的下面架上了很多木棍,這樣一來室內空間就寬敞多了。經過了漫長的演變,豎直的木棍終于進化成了可以伸縮的網狀結構——哈納。毫不夸張地說,正是哈納的出現從根本上改善了游牧民族的居住條件,讓他們真正挺直了腰桿兒,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