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搭建一座蒙古包的時候,把哈納展開,相互固定形成一個 圓筒形,圓筒的面積就是蒙古包的室內面積。如果蒙古包想搭得 大一點,就增加幾扇哈納;想建得小一點,就去掉幾扇哈納。所以 哈納的多少,就成了衡量蒙古包大小的一個重要標準。這也是為 什么蒙古人在說起家的大小時,往往不說多少平方米,而是說幾 哈納的道理。
需要注意的是,蒙古包的大小不光由哈納的多少決定,還由 每扇哈納的寬度決定。雖然在制作蒙古包時,每種構件的大小都 存在一定的比例關系,但畢竟不像傳統官式建筑那樣有非常嚴格的規定,因此每家每戶做出來的哈納,大小經常不一樣。在這里有 幾個名詞需要提一下:哈納上端的叉口叫“哈納頭”;下端的叉口 叫“哈納足”;左右兩側的叉口叫“哈納口”;柳條交叉產生的菱形 孔叫“哈納眼”。當增加一根柳條時,哈納的“頭”、“足”、“口”、“眼” 就都增加了,相應的,哈納的大小自然也就增加了。所以一般習慣 上,牧民說起蒙古包的大小時,總會幾個哈納幾個頭一起說,因為 這樣的描述才更加準確。
還有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要素也決定著哈納乃至蒙古包的 大小,那就是哈納上皮釘的數量。所謂皮釘的數量,說的是一根完 整柳木上皮釘的數目。如果皮釘多,那么柳木的間距就小,哈納的 網眼也小,這樣哈納的伸展性會比較差,展開后的寬度就窄;反之如果皮釘少,那么柳木的間距就大,哈納的網眼也大,它展開的寬 度也會比較大,但是相對的高度會降低,而且穩定性也要大打折 扣。所以在釘皮釘的時候是很有講究的,牧民不僅會在間隔合適 的距離打孔、釘釘,而且還會有規律地留出一些位置故意不釘,這 樣既能保證哈納的穩定性,也能確保它有足夠的伸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