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以為蒙古人愛蒙古包就象我們愛吃大米一樣是沒有任何理由的,草原之行終于讓我明白了蒙古包的含義。
因為蒙古民族是個游牧民族,帳蓬是座游動的房屋,為了便于攜帶,其體積不能過大,而在所有的幾何形中,圓的容積最大,一座圓形的帳蓬給人一種較大的空間感,這是帳蓬搭成圓形的原因之一;草原上的風非常強勁,圓形的外壁很容易將勁風化得柔和些,這是其二;草原上的風帶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東南西北風,刮的是任意風,而圓壁上的門則任由爾刮,不易損壞,這是其三;冬季,室內處于正中間的取暖爐要讓所有的空間都感受到均勻的溫暖,唯有圓形建筑才有這樣的效果,這是其四。也許還有許多的原因,只能由蒙古同胞自己來闡釋了。
蒙古包分冬夏兩種,夏季一般用類似蘆葦樣的植物編排而成,既可遮蔭,又可通氣,因為草原上的氣溫不同于城市,陽光下的氣溫可達30度,而遮蔭處的溫度可能才22-23度,所以不用空調,夏季用帳蓬中自然涼爽;冬季用帳蓬要用幾種材料包裹,最外層即我們所見的雪白的帆布,中間由羊毛氈子再圍一層,最里邊由木質或鐵質的可伸縮框架支撐。無論冬夏帳蓬,頂部都如同鍋蓋一般。因而,草原上見到的咖啡色的帳蓬即為夏帳蓬。由于傳統上人們習慣于將蒙古包統統理解為冬帳蓬,因此,大部分景點為了滿足游人的審美需求,夏季以白色蒙古包為多。
草原上還能見到尖尖的帳蓬,那種多為達斡爾人所喜好,達斡爾人主要以狩獵為生,多居住在森林地帶,由于樹林繁密,空地狹小,尖頂帳蓬更適宜于這種地區使用,但這種帳蓬明顯沒有蒙古包舒適,現在多出現在臨時狩獵的時候。
現在蒙古包中也不僅僅是簡單的陳設,有些蒙古包中裝有空調,還設有帶抽水馬桶、淋浴的衛生間,那種蒙古包大多設在旅游景點上,每個包一夜大約300-400元(人民幣);而原汁原味的蒙古包,(幾乎與牧民無異),每個包每夜在200元上下,當然,如果你有幸住在真正的牧民家中(以放牧為生),那就不收任何費用,但你也不能白占人家的便宜,最好帶點酒、水果、糖果等,或者悄悄留下點錢。
現在的牧民大部分住在磚混結構的房子中,因為草場承包給了家庭,他們也漸漸開始定居,而放牧也逐漸固定在自己的草場中。當然,草場很大,一戶牧民有幾千畝草地也不足為怪。真擔心如果放牧變為圈養,那個粗獷豪放的民族還能保持住自身的民族特性嗎?環境不能決定社會,生產力才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因素。我祈禱,蒙古民族的傳統不要改變。三十年以后,我還能找到這樣的凈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