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之前蒙古族建筑特指移動式蒙古包,但隨著蒙古族軍事領地的擴張,經濟的發展,生產方式的轉變,農業經濟在蒙古族地區的興起,蒙古族人蓋起了與傳統蒙古 包不同的民居,大約在12世紀開始蒙古人筑室而居,草原上出現了固定式建筑。元代大型宮殿式建筑成為元代草原都城的主要建筑形式。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蒙古族固定式建筑有元大都、元上都、梳妝樓等。
傳統蒙古包是蒙古草原上草原牧民主要的居住形式,它是綻放在游牧土壤上的民居奇葩,是蒙古族和北方游牧民居最具有代表性的民居形式,也是游牧人民與草場、牲畜牛羊的長期相互作用和生態平衡中找到的最佳民居形式,游牧是蒙古包的靈魂, 蒙古包則是因為游牧而獲得生命,在幾千年以來的歷史長河中,蒙古族牧民一直過著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游牧生活,為追逐水草的豐美而不斷遷徙,為了適應特殊的生活方式,創造了易拆遷,易搭建,可移動式住宅建筑-蒙古包。
“蒙古包”一詞的叫法是從清朝開始,滿語把家和屋叫做“boo”,把“蒙古包” 叫成“monggo boo”漢語半音半譯,就叫成了蒙古包。蒙古人則一直叫其為“格日”也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建筑是蒙古等游牧民族傳統的住房,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游牧民族崇尚自然、敬畏自然的意識的具體表現,是草原文化的主要載體。廣大牧民在牧區的草原、沙漠上架設移動式蒙古包,并用羊毛氈覆蓋包頂及圍墻,也有一部分建成固定式。
移動式建筑也就是蒙古包式住宅多見于全區北部及中部,從東到西,陳巴爾虎旗、科爾沁右翼前旗、東西烏珠穆沁旗、阿拉善旗等廣大草原和沙漠地區,全是移動式蒙古包架設地帶。蒙古包是蒙古族民間固有的居住房屋,平面屋頂均為圓形,其構件材料都做成為裝配式的構建零件,可以隨時隨地的安裝、拆卸且攜帶方便。蒙古包是適應當地自然條件而產生的,一戶至少有一個。其大小可根據人口多少而定,夏日涼爽,冬季溫暖,一般以夏秋之間移居的次數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