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闊的三北邊陲,從西部阿爾泰的雪峰,到東部興安嶺的綠林。從北部的貝加爾湖到南部的萬里長城。都曾經是北方游牧民族縱馬征戰和自由放牧的大舞臺,最適合這種生活方式的居室就是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于牧業生產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蒙舌語稱“蒙古勒格日”,意為蒙古房子。蒙古包呈圓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納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幾個人。
早期的蒙古包有兩種。一種是載于車上可以移動的蒙古包。另一種是能夠拆卸、直接搭在草地上的蒙古包。載于車上的蒙古包大小不一,小的載在車上,一頭牛或一匹馬就能拉走,而大的則需多頭牲畜拉載。
蒙古包的架設很簡單,一般是在水草適宜的地方,根據包的大小先畫一個畫圈,然后沿著畫好的圓圈將“哈納”(用2.5米長的柳條交叉編結而成)架好,再架上頂部的“烏尼”(長約3.2米的柳條棍),將“哈納”和“烏尼”按圓形銜接在一起綁架好,然后搭上毛氈,用毛繩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戶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戶了。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墻高約5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
電動推桿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墻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多平方米,遠看如同一座城堡。過去幾十個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壯觀。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就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墻,拆卸時將哈納折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只需要兩峰駱駝或一輛雙輪牛車就可以運走,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