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少數民族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蒙古族也不例外,蒙古族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蒙古包作為蒙古族人民的居所,是蒙古族兒女最溫暖的歸宿,從工藝品的審美歷程來看,凡是產生年代久遠的物品往往帶有某種實用性。蒙古包的這種實用性沿襲了千百年,蒙古包所積淀的文化承載著草原民族的精神內涵,在一望無際如碧海般的草原上,她更像一顆顆珍珠散落于這自然地美景中,熠熠風姿的展示著她獨特的藝術美。蒙古包在蒙古文里稱為“斡魯格臺格兒”,意思本是“無窗的房子”。經過歷時的流變和發展現代蒙古語稱蒙古包為“奔布格格日”或者“蒙古勒格日”,意思是“圓形”或者“蒙古人的房子”。
蒙古包在經歷了無數次的變遷后,逐步迎合著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習慣和地域文化環的境需要,從而最終形成。在其演變過程中大體上經歷了幾個不同的發展時期。
在古代,中國北方的先民們將天然洞穴作為棲身之所,隨著釆集狩獵地域范圍的不斷擴張,先輩們在北方的草原上搭蓋起簡易的窩棚。窩棚將活樹為支柱,搭建成圓拱形再用樺樹皮覆蓋,制作簡單,方便遺棄。在以采集為主要的生活方式被狩獵所取代的過程中,逐漸有一部分食草動物被馴養成家畜,出現了遠古的畜牧業經濟生產方式,便于遷徙的居室氈棚便應用而生。當狩獵時代向游牧時代過渡時,北方游牧民族的先人們的居所又由窩棚開始過渡到帳篷,帳篷是用樹木做起支架再覆毛皮,這便己經有了現代蒙古包的雛形。
蒙古包是游牧民族流動著的家。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一種新形式的蒙古包產生了,這是一種針對于半農半牧生產方式形成的相對同定的蒙古包,蒙古語稱之為“托古日克格爾”。它是可移轉式得蒙古包“烏爾郭格爾”的進化。從外觀看來二者相差不大,它們所不同的是搭建的覆蓋物不同,前者用羊毛氈后者用泥土和柳條固定。在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和錫林郭勒大草原上居多的是“烏爾郭格爾”,“托古日克格爾”則多分布在內蒙古科爾沁大草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