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從形式美的角度分析,造型簡潔、比例適宜、對比強烈、材美工巧的蒙古包無疑是美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各種藝術門類當中,建筑藝術的“美”包含了最為廣泛的內涵。它不僅要求建筑的造型遵循一般的形式美法則,更要求建筑物能夠滿足人們從心理到實用上的種種訴求。所以談到蒙古包的美,遠不是“美觀”一詞就能概括的。要想全面理解,我們還應該從更高的層面上去感悟。
在廣闊的東蒙古草原上流傳著這樣一首歌曲:
因為仿造藍天的樣子,才是圓圓的包頂;因為仿造白云的顏色,才用羊毛氈制成。
這就是穹廬——我們蒙古人的家庭。
因為模擬蒼天的形體,天窗才是太陽的象征;因為模擬天體的星座,吊燈才是月亮的圓形。
這就是穹廬——我們蒙古人的家庭。
從歌詞中我們不難看出,蒙古包的形象與游牧民族對自然界的模仿有關。而正是這樣的模仿,滿足了他們心理上趨吉避兇、追尋美好的訴求。從古至今,草原始終用寬廣的胸懷詮釋著“遼闊”的含義。置身其中,除了贊嘆自然界的偉力之外,人們更多地會感 受到自己的孤獨和渺小。為了撫平不安,蒙古人對周遭的各種強大力量加以崇拜和模仿,以期能獲得庇佑。在世間萬物當中,“長生天”是他們最為崇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