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意義上講,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對立、交融的歷史。幾乎在歷朝歷代的史籍中,我們都能找到關于蒙古包式建筑的描述。早在秦漢時期,匈奴人是北方草原的霸主。《匈奴列傳》中就有“匈奴父子乃同穹廬而臥”的記載。其中,簡單的“穹廬”二字已經清晰地勾勒出了當時建筑的形象,即帶有 穹隆頂的房子。而在西漢桓寬著的《鹽鐵論》中對穹廬還有 “織柳為室,氈席為蓋”的描述。這說明幾千年來,游牧民族一直在沿用相同的材料建造蒙古包式建筑。綜合上述文字我們已經可以斷定,至遲在西漢時期,穹廬的形制就已經基本成形了。
從清朝開始,隨著大量農民的涌入,蒙古地區的很多草場被 開墾為耕地。而后來的北洋政府不但繼承了清末的放墾政策,更變本加厲地執行了“蒙地漢化”的政策,制定了很多獎勵開墾的法令。近百年的拓荒使得游牧經濟基礎日漸薄弱,不少地區的生產方式由牧業為主轉變成了農業為主,兼營牧業的格局。在這些地 方,人們開始定居下來,蒙古包也逐漸被磚木建筑和土坯建筑所取代。
新中國成立以來,內蒙古自治區的經濟、文化中心由牧區轉向城市,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但是,經濟的發展同樣帶來了問題,隨著全球化趨勢的增強和社會的急劇變遷,蒙古族(包括其他少數民族)的民族特征正在逐漸褪色。走在自治區的任何一座城市當中,高聳的樓宇和寬闊的街道比比皆是,趨同似乎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無法避免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