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除了在偏遠的牧區之外,我們很難再見到原汁原味的傳統蒙古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多方面,隨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傳統的草原文化正在逐步喪失賴以生存的空間。不會騎馬,不識蒙文,不會搭建蒙古包的青年人不在少數。另一方面,蒙古包的供求結構發生了改變。在過去,對蒙古包的需求主要來自牧民,這就使得建筑保留了較多的傳統元素。但在今天,大多數牧民已經開始定居,他們一般只在夏季倒場時才會短暫居住在蒙古包里,因此需求量銳減。與之相反,由于旅游產業的蓬勃發展,各個景區的大小老板成了蒙古包廠的最大客戶。出于節約成本的目的,很多傳統的做法被所謂的新興做法取代,比如用冰冷的焊接鋼管代替沉穩的木架,用乏味的帆布代替溫暖的毛氈,等等。如果 我們在國內最著名的電子商務網站中對“蒙古包”進行搜索就會發現,雖然相關結果有近7000條之多,但絕大多數商家所提供的正是這種被冠以“新式”、“現代”之名的冒牌貨。從這個側面我們不難看出,旅游開發商逐利的心理正在使蒙古包及其文化遭受進一步的破壞。
您可能沒聽說過侗族的鼓樓、黎族的船屋,但是提到蒙古包, 那絕對是婦孺皆知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蒙古包就是草原文化的一個象征,是草原勇士用粗獷的創作手法,營造出的最精致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