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氈是覆蓋陶腦的氈子,主要功能是調節室內的采光、通風及溫度。它形狀四方,每個角上都綴有一條長長的帶子。平日里, 東、西、北側的帶子都是固定在圍繩上的,而南邊的那條則不固定。每天早 晨牧民會把南邊的帶子沿順時針方向拉開,這相當于開了窗戶, 陽光就能照進蒙古包里。到了晚上,或是遇到雨雪天氣,沿反方向把繩子一拉,蒙古包就被蓋得嚴嚴實實。由于白天蓋氈是掀開的,形成一個三角形,晚上蓋好后又變成了四方形,所以蒙古諺語中就有“晝三夜四”的說法。
蒙古人非常看重蓋氈的放置。在白天,只要天氣允許,蓋氈一定是被打開的。只有家里死了人的時候才會把它蓋起來,或是把南邊的一角從陶腦上垂下來。到了晚上,主人還會檢查蓋氈蓋得是否端正。他們認為,只有蓋氈放置的平整妥帖,晚上才能睡個好覺、做個好夢。
蓋氈的顏色以本色為主,四邊和四角上會納出各種花紋,并用馬鬃繩鎖邊。在各式各樣的裝飾紋樣中,以一種首尾相接、連續不斷的幾何圖案最為常見。有種說法認為,這種形象源自佛教八吉祥中的盤腸紋。盤腸紋是由一條無首無尾、無止無休的線組合而成的。由于永不中斷,因此具有福壽綿長的美好寓意。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這種圖案是抽象后的蛇形紋樣。自古以來游牧民族就很崇拜蛇,如果有蛇爬進牧民家里會被視為是好運的征兆。在匈奴人統治草原的時代,很多裝飾紋樣是具象的蛇,后來慢慢的,圖案由具象的形體演變成了抽象的線條。據說把蛇裝飾在蒙古包頂可以保佑家中的小孩兒,使其祛病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