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蒙古包內的空間格局按照具體功能進行劃分可依次劃分,圍繞火撐這部分里圈區域屬于休息區,外圈以正北為中心,北面放置被桌屬休息區域。西北側為供奉佛龕區域,西側為男子物品存放區域,西南側為儲物區域(存放馬鞍具、酸奶缸之位):東北側為女子物品存放區域,東側及東南側為儲物區域(放置碗架、水缸鍋架之位)。
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年輕人對民俗逐漸淡化,內部空間格局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蒙古包的西北側早期是供奉佛龕、祖先的地方。因為蒙古族一直以西北為尊,古代的神物一直供奉在西北。解放后,經過無神論的教育及廣大牧民文化素質的提高,觀念的更新,現在包內的供奉者大多不見,取而代之的是收音機、電視機等。包內的物品擺設以及空間格局也逐漸被改變。
現草原上牧民空間格局已被改變,冬夏兩季的空間格局略有不同。夏季包內火撐移除包外,內部空間主要分為三大區域,休息區,娛樂區,儲物區三大類,其中娛樂區域可根據日常活動習慣自行劃分。冬季火撐搭建于包內,分為休息區,娛樂區,儲物+活動區(生火區)。包內物品陳設均為體積小、高度較低、占地少,搬移方便等特點。